您的位置 首页 > 教育

名正言顺出自 名正言顺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?

名正言顺出自

名正言顺出自 名正言顺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?

顺理成章代表什么意思及其出处是什么?

名正言顺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?

顺理成章的意思解释:原指名分就在,讲话有效。后常指做某件事为名就在,大道理也说得通。 【源于】东汉·孔子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好。” 名份歪斜,说起话来也不顺利有效,言不顺则办事就不会成功 【实例】一只小羊在河边饮水,狼看到后,便想找一个顺理成章的借口吞掉他。 【词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褒义词 【同义词】振振有词、正正当当、光明磊落、正大光明 【反义】师出无名、名不正,言不顺、理屈词穷

孔子为什么说“顺理成章”?

“顺理成章”就是一个成语典故。源于《论语.子路篇》。子路问老师傅孔子:“如果你去卫国当政,第一件事做什么呢?”孔子想都没想坚定地说:“一定要先正名份!(全文:必也正名乎)”子路非常迷惑,孔子解释说:“名份歪斜,说话就不科学;讲话不科学,事情就办不太好;事儿办不太好,则国家的礼乐这种规章制度就不能兴盛;礼乐不可以兴盛,则刑诉法法令不得当;刑诉法法令不得当,则人民百姓不知道如何是好(全文: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酷刑没中,酷刑没中则民无所措手足)”

实际上“顺理成章”是两个概念:“言顺”的前提是“名正”。“名正”便是孔子讲的“鸣不平”。从孔子对联路的一番言辞中,孔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思索:他认为国家,社会发展如果想要优良运行,其根本是老百姓是不是活得稳定幸福快乐。而老百姓稳定幸福的基本是要有恰当的酷刑给老百姓参照,知道什么行为是道德底线不能做,什么行为又能得到奖励。而酷刑恰当的前提是礼乐一定要兴盛。由于礼乐是国家一系列规章制度的代表,这个人是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:把宗族关系和社会等级都区划明确。这也是酷刑制定的基础和前提。而兴礼乐是孔子的一辈子的最大理想化,也是唯一理想化。所以要把这件事办完前提,是作为当政高官,一定要讲话有效。即“言顺”,而“言顺”的前提便是“鸣不平”了!因此孔子说“顺理成章”。但是如何“鸣不平”呢?

“鸣不平”便是“名实相符”:事物的名称要与他名字的实质含意相符合。即孔子对请齐景公讲的治国之道: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。道家讲“潜山”,而儒家思想讲“无所为为之”,孔子觉得每一个社会上的人不太可能“潜山”,因为在人际关系上,每一个“名”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。比如:在家庭关系中,就应该“父慈子孝”;在政府关系中,就应该“君威臣恭”。仅有保证“君行君之道,臣行臣之法”,才可以“鸣不平”。那样一切能够名正言顺说得通。因此孔子对联路说施政第一件事要“顺理成章”!

当初文化艺术,当初历史时间,听当初青山绿水娓娓而谈。热烈欢迎小伙伴们关注和沟通交流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