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 > 财经

宁波银亿科创 如何评价银亿破产?

宁波银亿科创

宁波银亿科创 如何评价银亿破产?

如何评价银亿破产?

如何评价银亿破产?

多元化似乎是本土开发商的一条必由之路,2007年的时候,银亿进军矿业,荣安也曾经去挖过矿。银亿搞汽车配件,均胜也搞汽车配件。银亿投资新能源汽车,国骅也投资新能源车。

为什么只有银亿倒下了?

对比一下我们可以看到,本土开发商可以分为两派,一派是做开发出身的,后面转型做其他产业,比如银亿和荣安;另一派是做其他产业的,最后转型做开发,比如雅戈尔和奥克斯。

雅戈尔一边卖豪宅一边卖衬衫,不知道业主有没有免费的衬衫送,奥克斯肯定要送空调。

因为如果不送的话,奥克斯的业主可能会装格力,这怎么能忍。

做制造业的公司转型做开发商,就好比一头狮子丢进了羊群,钱太好赚了。一件衬衫赚几块钱?一平米房子赚到的利润,可能抵得上几百件衬衫。

做开发商的公司转型做制造业,也好比一头狮子,只不过是丢进了沙漠。别再想吃斑马羚羊,能抓到几只兔子就挺幸运了。

开发的钱是Easy money,赚过这种钱的人,赚其他钱真的很难。

有一项研究称,到2022年,位于头部的50家开发企业,可能会占据中国楼市60\%以上的份额,在一二线城市,这个比例会更高。

宁波曾经有数百家开发商,能够挤进全国前50的,有几家?

因此从趋势来看,绝大部分本土开发商逐步退出舞台,是历史的必然。除了银亿,我们熟悉的那些品牌:城投、宁兴、华丰、利时等,都在离我们远去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或许银亿退出宁波楼市,并不完全是债务危机的原因,债务危机可能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。

即便像房地产开发这样利润丰厚的行业,淘汰仍然是大规模且残酷的,就像张泉灵说的那句话:时代抛下了你,都不会跟你打声招呼!

如何评价银亿破产?

《地产兴衰启示录:三盛宏业、银亿爆雷评析》

□益辉(财经金融评论员、国家金融师)

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,2019年的冬天早已开始。在行业融资“紧箍咒”下,金融去杠杆直接压垮了不少房地产公司,部分还不得不面临着出局的命运。在这张长达30页的房地产破产名单中,多数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,但也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甚至跻身百强的知名房企。过去,房地产行业都被视为最赚钱的行业,因房地产致富的老板不胜枚举,如今,一年可能接近500家房企走向破产结局,实属历史罕见。这其中,到底发生了什么?

对房企而言,现金流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命脉。2019年,随着融资端收紧,不少房企因现金流出现问题而陷入困境。较典型的,例如:银亿集团、三盛宏业等。凛冬之下,房企应如何加强现金流管控?这些崩盘的案例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?

一、这个冬天,有点冷。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,直接决定房地产的兴衰走势。从政策端看,房住不炒、长效调控、稳地价、稳房价,成为2019的主旋律。去年全国房地产调控达575次,远超2018年的450次。调控力度加大,使市场面临较大压力。金融端看,去年下半年政策频出,各类融资渠道全面收紧。这个冬天,不仅有点冷,还有点长。对房企的现金流安全性提出了很大挑战。从资金流入端看,监测数据显示,房企各类渠道融资额逐月收紧,销售额增速显著放缓,可以说,血液流入在减弱。融资收紧,使房企获得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变得困难。在自筹资金中,信托融资、私募基金大幅下降,自有资金比例持续上升。因此,房企的自我造血能力越来越关键。

从资金流出端来看,房企负债规模攀升,进入偿债高峰期。2019上半年,80家上市房企有息负债规模提升到6.61万亿元。而到期负债,将于2020年和2021年迎来偿还高峰。未来两年,房企偿债规模合计超万亿。所以,房企最难的日子不是2019年,2020和2021年可能会更难。

一方面,市场承压,去化回款难;另一方面,信贷收紧,融资渠道封杀,偿债高峰接踵而至。重压之下,现金流管理不善的房企,风险越来越大,破产接踵而至。截至2019年12月,房企破产数量已达512家,上半年238家,下半年274家,越到年底,破产速度越快。破产房企中,绝大多数为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型房企,但也有营收上百亿级别的知名房企,今天,我们以银亿、三盛宏业为例,剖析中小房企是如何一步步崩盘的?这是地产启示录,更是警世长鸣钟。

二、银亿集团,在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,排名61位,总营收783亿,曾位列宁波百强企业第3位。2011年银亿借壳上市,当年其地产业务全国排名39位,位列50强房企。

2014年,在国内造车潮影响下,启动“汽车 地产”多元化战略,进军汽车制造业,开始战略转折。2015年开始,快速加杠杆,大规模股权质押融资,短短五年内控制人95\%股权已经质押。

2016年,耗资120亿收购3家海外汽车零部件企业,其中一半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及其他渠道融资。2017年,“银亿地产”更名为“银亿股份”,房地产营收占比由70\%降至32\%。

2018年,汽车行业下滑,银亿财报披露其总负债达360亿。

2019年,百亿银团贷款未能获批,陷入断贷危机,6月正式申请破产重整。

将银亿战略转型的时间节点和现金流情况进行对比,不难发现其端倪:在其专注房地产主业时,现金流还非常健康,行业排名也不错。2014年转型汽车行业后,大规模举债收并购,房地产业务持续下滑,现金流持续恶化,出现财报巨亏,引发断贷危机。银亿入主汽车业时,恰恰是传统汽车制造下滑的开始,战略的错判,使其走向崩盘的本源。轰轰烈烈的转型之路,为何一步步迈入死胡同?

房地产评论界其实并非都是马后炮,从战略层面来看,银亿有四大失误:转型时机:误判了地产和汽车的行业周期,高开低走。商业模式:从地产的“赚快钱”,转向汽车的“赚慢钱”;主副业无关联,现金流无协同;进入资本投资密集型行业,主业规模却不足以支撑副业。杠杆过高:逆周期频繁举债,杠杆过多过高;用力过猛:激进转型去地产化,过渡投资汽车业。银亿资产运营效率低,土储少且开发缓慢,2014年后几乎没有拿地,房地产主业失守。顾此失彼,主业失守,掉入现金流陷阱,这是银亿走向崩盘的主要原因。

三、上海三盛宏业,旗下三家上市公司,中国民营企业500强。上海的朋友都知道,这家公司的地产业务曾经还是很强的。2016年,25亿并购三家公司,进入大数据、数字化营销、客户管理领域;看似轰轰烈烈,好不热闹,其实危机四伏。老板其实自己应该感到吃力,高处不胜寒 ,

无奈之下,采取四面出击的办法,往往带来的是四面楚歌。

2017年,以20亿港元借壳港股上市;进入科创及大数据、海洋投资、金融投资、城市建设、文旅健康、特色小镇等领域。

2018年,造血能力不足,增收不增利,利润逐年下滑,负债逐年上升。

2019年,向员工发行理财产品均未还本付息;高管私自兑付理财转走资金,总负债约400亿,财务危机引爆;将三盛宏业战略转型的时间节点和现金流情况进行对比,可以看到:连续并购、盲目多元化,导致大量举债,甚至向员工发理财产品。恰逢市场调控,主业承压,子公司造血能力不足,无法输血给地产主业。最终经营巨亏,净利润为负,全国项目大面积停工。曾经无限风光的大举并购,最后怎落得一地鸡毛?

俗话说,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在战略层面上,可以看出三盛宏业有三大失误:转型时机:主业不强不精,同时进入7个新领域;商业模式:激进多元化,赚快钱转向赚慢钱;主副业现金流未实现协同,主业不造血,副业造血能力不足。杠杆过高:持续大肆举债,靠杠杆输血维持副业。主业发展受限:对市场把握不足,盲目举债并购扩张。内部管理弱:家族化痕迹明显,专业管理能力较弱。贪多求大,主副业造血不足,输血续不了命,这就是三盛宏业走向崩盘的原因。

相关文章